• 订阅号
  • 服务号
您现在的位置: 长沙市中心医院 > 新闻纵览 > 健教聚焦
健教聚焦
中医谈处暑节气:处暑至,秋燥起,“滋阴润燥”度秋凉
发布日期:2025-08-25

  处暑是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有终止之意,意味着暑热至此逐渐消退。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欧降红提醒,此时虽“处暑寒来”,但午后“秋老虎”仍有发威之势,天气尚未真正凉爽。

 

一、处暑气候与健康风险

  处暑时节,昼夜温差明显加大,气候处于“温燥”与“余暑”相互交织的状态。中医认为,燥邪易侵袭人体,伤及肺津,使人出现口干、咽痛、皮肤干燥等症状;湿邪未完全消散,困阻脾胃,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情况。随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若调养不当,易导致阳气不足,出现乏力畏寒的表现。

  此外,“秋老虎”带来的气温波动,会使血管频繁收缩扩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处暑时节的养生建议

  欧降红表示,处暑是中秋养生的重要节点,中医讲究契合“秋降”之理,建议遵循“滋阴润燥、健脾祛湿”原则,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穴位按摩等综合调养,以适应节气变化。

  1.饮食调养: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 多吃滋阴润肺食物:如芝麻、蜂蜜、百合、银耳、莲子、山药等,防秋燥口干咽干、皮肤干、便秘。“冰糖炖雪梨”是佳选。从中医治疗角度,若有燥热咳嗽,可加川贝母3 - 5克同炖,增强润肺止咳之效。

  • 适当“贴秋膘”:天气转凉食欲增,可适度进补,但脾胃仍弱,不宜骤食油腻厚味。宜选鸭肉、鱼肉、瘦猪肉等平补清补之品。若脾胃虚寒者,可将鸭肉与生姜、白术等温中健脾药材同烹。

  • 少辛增酸:减葱姜蒜辣椒等辛燥之品,防助燥伤阴。增食葡萄、石榴、山楂等酸味果蔬,收敛肺气,生津止渴。对于肺阴不足,干咳少痰者,可用五味子5 - 10克泡水代茶饮,增强敛肺滋阴作用。

  2.起居作息:早卧早起,注意保暖

  • 睡眠顺应自然:遵循“秋三月,早卧早起”原则,早睡敛阳气,早起舒肺气。若睡眠不佳,可在睡前按摩神门穴、涌泉穴,各3 - 5分钟,以宁心安神助眠。


  • 防“秋冻”护关键:避免过早加厚衣,让身体适应寒冷。但务必做好腹部、脚部、颈背部保暖。夜眠关窗盖被,防秋风引发腹泻、感冒、关节痛。若腹部受寒出现腹痛、腹泻,可用艾条灸神阙穴(肚脐)15 - 20分钟,温中散寒止泻。、


3.运动情志:平稳过渡

  • 运动宜缓:避免大汗伤津耗气。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平缓项目,微热出汗即可,助阳气收敛。运动后若感觉疲劳,可按摩足三里穴5 - 10分钟,以健脾益胃,恢复体力。

  • 调畅情志:秋易生悲愁,“悲忧伤肺”。主动调整心态,保持安宁舒畅。多登高望远,参与愉悦活动,避肃杀之气,清宣肺气。若情志抑郁不舒,可按揉内关穴3 - 5分钟,以宽胸理气,解郁安神。


三、处暑节气食疗推荐:百合雪梨粥


  原料:雪梨3个,粳米50克,玉竹、百合各10克。

  做法:雪梨洗净切碎,加水煮半小时,去渣。加入玉竹、百合、粳米共煮成粥。

  欧降红表示,雪梨、百合性寒,滋肺阴,能起到润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缓解干咳、咽痛。玉竹则养阴生津,与雪梨、百合一起用,润燥效果更佳。


供稿丨中西医结合科 谢素姣 宣传部 秦璐
一审丨中西医结合科 欧降红
二审丨宣传部 李晶
三审丨宣传部 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