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关爱月”,3月27日下午,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血液内科专家团队赴雨花区长沙佑康医院开展科普义诊,通过讲座与筛查提升市民对多发性骨髓瘤这一隐匿性血液肿瘤的认知。
讲座中,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尹亚飞介绍,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起病隐匿。近日,39岁的张振声(化名)因持续两个月的剧烈腰痛就医,腰骶椎CT检查显示“虫蚀样骨质破坏”特征,最终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虫蚀样骨质破坏”暗藏疾病本质
张振声的CT报告显示,其腰骶椎及双侧髂骨出现弥漫性钻孔样骨质破坏,核磁共振提示椎体骨折伴骨髓水肿。尹亚飞主任解释:“这种‘虫蚀样改变’是典型溶骨性病变表现,就像白蚁蛀空房梁,骨髓瘤细胞正在疯狂破坏骨骼结构。”经过骨髓穿刺、免疫固定电泳等系列检查,张振声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伴腰椎压缩性骨折,随即接受VRD方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化疗,首疗程后骨痛明显缓解。
核磁共振图像显示腰骶椎三角形态的“裂隙”,正是“虫蚀样骨质破坏”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正在年轻化
“多发性骨髓瘤作为传统认知中的‘老年病’,其发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人群。然而,近年来临床数据显示,40岁以下患者的发病比例正呈现逐年攀升态势。”尹亚飞指出,这一年轻化趋势与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免疫固定电泳等精准诊断手段的普及,使早期无症状患者得以更早确诊;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加剧、电离辐射暴露风险增加等环境因素,影响疾病发生机制。
六大隐秘信号需警惕多发性骨髓瘤
尹亚飞表示,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隐匿,以下六大隐秘信号需高度警惕:
1、非常规骨损害
张振声的“虫蚀样破坏”正是典型表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诊时多数已存在骨损害,常见于脊柱、颅骨等部位。不同于普通骨质疏松,这种骨痛呈持续性,轻微外力即可致骨折。
2、泡沫尿与肾功能异常
肾脏损害是骨髓瘤特征性表现之一。半数患者会出现蛋白尿,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存在肾功能不全。若尿常规异常合并骨痛,需警惕骨髓瘤可能。
3、难治性贫血
当骨髓瘤细胞侵占造血空间,会导致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且常规补血治疗无效。
4、反复感染
异常单克隆球蛋白抑制正常免疫球蛋白,因此,骨髓瘤患者易发生肺炎等感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5、高钙血症
骨破坏释放大量钙离子,还可能引发嗜睡、心律失常等症状。
6、体重骤降
半数以上的骨髓瘤患者半年内体重下降明显,这与肿瘤消耗、肾功能受损相关。
尹亚飞指出,上述警示信号常单独或组合出现,且具有隐匿性强、易被误诊的特点。他建议4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前往血液专科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及骨骼影像学检查,抓住早诊早治的关键窗口期。
“虽然多发性骨髓瘤目前尚无法根治,但通过联合化疗方案,患者生存期已从过去的2~3年延长至8~10年。”尹亚飞强调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临床数据显示,半数以上患者经规范治疗后骨痛症状明显缓解,维持治疗可使患者长期带病生存并保持正常生活。关键要做到坚持用药、定期复查骨髓指标,及时监测疾病进展。”
讲座结束后,长沙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专家团队在义诊现场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对一健康咨询,发放多发性骨髓瘤防治手册,并结合贫血、骨痛、肾功能异常等症状进行风险评估,重点提醒“腰背痛反复不愈”“贫血难纠正”等隐匿症状可能存在的疾病风险,强调需及时通过血液专科检查排查隐患,实现早诊早治。
供稿丨血液内科 罗群丽 宣传部 秦璐
一审丨血液内科 尹亚飞
二审丨宣传部 李晶
三审丨宣传部 周阳